第一生活网

再别康桥的写作背景和大意(再别康桥的写作背景)

盛平彪
导读 大家好,精选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。再别康桥的写作背景和大意,再别康桥的写作背景很多人还不知道,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!1、关

大家好,精选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。再别康桥的写作背景和大意,再别康桥的写作背景很多人还不知道,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!

1、 关于《再别康桥》的写作时间和出处也有几种说法。一种说法是,1920年,徐志摩漂洋过海,从美国到英国学习文学。在伦敦剑桥大学,他是个特殊的学生,随意上课,自在地度过了一年多。据他后来回忆,这是他一生中最快乐的一天。在美丽的何康河畔,他仰卧在点缀着星星和黄花的葱郁草坪上,或看书,或看天上的云彩。有时去荡漾的康河划船。他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,在离开伦敦的前夕,在一个美丽的傍晚,他漫步在剑桥,流连忘返,写下了这首诗。

2、 另一种说法是,这首诗是徐志摩第三次欧洲巡演回国途中写的。那是1928年11月6日,在中国海。7月底的一个夏天,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住了一夜后,在没有任何事先通知的情况下,一个人悄悄来到剑桥寻找他的英国朋友。不幸的是,他的英国朋友都不在那里。只有他所熟悉的剑桥在默默地等着他。他过去生活的场景又出现在他眼前.因为当时急着要见另一个英国朋友,所以没有记录下这个情感活动。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回国途中,面对汹涌的大海看到了浩瀚的天空,才写下了他重返剑桥的个人感受。

3、 徐志摩三次来到剑桥。

4、 第一次是1921年到1922年,他从美国来到剑桥大学深造。学习期间形成了资产阶级的人生观和文艺观。对爱、美和自由的简单信仰产生了他所热爱的社会理想。换句话说,剑桥所体现的英式文明,形成了他所向往的剑桥理想。他将剑桥视为自己的“生命之源”和“精神依恋之乡”。我的兴趣也转向了文学,我喜欢写诗。回国后写诗《康桥再会罢》。

5、 1925年4月第二次重访,回国后写散文《我所知道的康桥》。

6、 第三次是1928年8月,写《再别康桥》。

7、 诗人三次离开剑桥时的感受也大相径庭。第一次依恋剑桥,第三次离开剑桥,心情大不相同,因为回国后,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军阀统治下的旧中国,让他感受到了剑桥理想主义的幻灭,以至于“纯洁的信仰流入了怀疑的颓废”。所以在《再别康桥》中,我找不到我写《康桥再会罢》时感受到的那种热切的依恋。虽然他也唱出了何康河的美丽,但他更多地表现了他孤独的感情。诗人以感人、悲凉的笔调,巧妙地表现了自己因“剑桥幻想”的幻灭而产生的无限悲伤。

8、 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。他注重形象思维,主张以诗人的内心感受和诗歌的意境,通过丰富独特的艺术形象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,从而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。

9、 103010讲的是诗人的离别惆怅,突出的感情是一个“别”字。诗中写的“境界”是剑桥的何康河。他敏锐地抓住了“金柳”、“青山”、“波光粼粼”、“清泉”、“彩虹”、“星辰”等具体意象,由近及远、自上而下地勾勒出何康河的景观。“双关”的回忆,是诗人在感受到幻灭后,对“追梦”的悲伤而无奈的联想。诗巧妙地融合了气氛、感情、情景,营造出耐人寻味的意境,婉转含蓄地流露出离别的伤感,使诗在风格上轻盈柔和,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梦幻般的意境。

10、 在语言上,我喜欢用叠字来加强感情,营造一种安静阴郁的离别气氛,定下整个情感的基调,产生一种轻快、柔和、循环的音乐美感,读起来充满了音节的节奏感和节奏感。

11、 诗人理想幻灭后的失望、无奈的痛苦、孤独、寂寞的感受更加真实、深刻、动人。

本文到此结束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