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好,我是小豆豆,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。板桥的书法自称为什么,板桥体的书法特点很多人还不知道,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!
1、被称为“扬州八怪”之一的清代书画家郑燮,号板桥。郑燮诗书画兼擅,时人称为三绝。其书法艺术在中国书画史上独树一帜。他的书法自成一格,给人之感就如同乱石铺路,人称“板桥体”,他自己则戏称为“六分半书”。并且解释说:“板桥既无涪翁之劲拔,又鄙松雪之滑熟,徒矜奇异,创为真隶相参之法,而杂之以行草。”从他所创作的书法作品来看,所谓“真隶相参之法”,实际上就是将隶书参入到行楷之中,同时又用写行草的运笔之势来写,至于说是哪“六分”,哪“半分”,其余“三分半”在何处,都是不可拘泥地去理解的。 他以兰草画法入笔,极其潇洒自然,参以篆、隶、草、楷的字形, 穷极变化。这幅“两歇杨林东渡头”行书,体现了郑板桥书法艺术独特的形式美,“桃花岸”三字提顿之间尤为明媚动人。郑板桥别具一格的新书体,开创了书法历史的先河。
2、据传,郑板桥年轻时曾潜心临摹历代书法名家的作品,其临作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,然而这并没使他出名,仍不被世人关注。一次,他从梦中醒来,用手指在自己的大腿上写起字来,写着写着,就写到他妻子身上去了。妻子被惊醒,不满地问:“你有你的体(身体),我有我的体,为什么不在自己的体上练呢?”言者无心,听者有意。郑板桥从妻子的话中得到了意外的启发。从此,他力辟蹊径、融会贯通,在吸取各大书法所长的基础上,努力熔铸自己的风格,独树一帜地创造了雅俗共赏的 “六分半书”,也就是人们常说的“板桥体”,至此,他才名声大噪,开始被人们誉为著书法家。 郑燮的书法还不止是将“真隶相参”而以行草的笔法写之,他的字中还参入了画兰竹的笔法,蒋士铨有诗云:“板桥作字如写兰,波磔奇古形翩翻;板桥写兰如作字,秀叶疏花见资致。下笔别自成一家,书画不愿常人夸;颓唐偃仰各有态,常人尽笑板桥怪。”(《忠雅堂诗集》)现代著名的画家傅抱石也说郑燮的字“是把真、草、隶、篆四种书体而以真、隶为主的综合起来的一种新书体,而且是用作画的方法去写。”(《郑板桥试论》)
3、可见,郑板桥对于书法,是决意要背叛传统,进行大胆地自我创新的。这种创新,主要表现在两个打破上,一是打破篆、隶、正、行、草等各种书体的界限,而将文字的点画和结构随意安排,主要是楷书、隶书相互参用;二是打破书画的界限,将画竹画兰之法融入书法之中。他曾说他作书“往往以沈石田、徐文长、高其佩之画以为笔法。”(《郑板桥题〈墨竹图〉》) 看他的字,其点画或粗或细、或浓或淡、或长或短,其结体或疏或密、或正或斜、都一任自然,并略做夸张地表现出来。形成一种随物赋形、随形就势的特点。而整体上看,其字体多呈左低右高的扁方形状。由于这种结字特点,他的书法在章法上则是纵有行而横无列,且字与字、行与行之间形成一种疏密错落、揖让相谐的“乱石铺街”之状。 郑板桥的书法创作,多以题画诗的形式流传于后世,此类作品以诗、书、画合璧的形式出现,书法艺术与诗、画融为一体,又显示出独特的美。他另有一些为官时无意于书而写的判词,也别具一种书法意趣。倒是他有意创作的有些书法作品,用了不少异体字和自造的字,章法布局虽刻意经营,也不免稍嫌涣散。不过。从整体上看,郑燮实不失为清代乃至整个书法史上的一位怪才和奇才。他的“板桥体”是书法史上的一颗永放光彩的明珠。
本文到此讲解完毕了,希望对大家有帮助。